瑜珈需要持续不断地坚持练习。即使练的再少,也总比没练要好。但同时还要记住,瑜珈练的多或练的少,都不如练的对。
瑜珈体式要像山一样稳定,像水一样柔软。稳定为身体,柔软为内心。没水山不青,没山水不长。没有心灵的身体僵硬,没有身体的心灵空虚。
孔子发现了人间大道,取名中庸;
老子发现了人间大道,取名无为;
庄子发现了人间大道,取名逍遥;
Krishna发现了人间大道,取名瑜珈。
所以一个瑜珈人,在行为上要中庸,在思想上要无为,在灵魂上要逍遥。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人最讨厌的是太迷信科学,比迷信宗教还可怕。因为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与发现会推翻了前面的定论,永远沒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
瑜珈体式之美——站姿是神奇的;后弯是美妙的;前屈是优雅的;扭转是快乐的;倒立是轻松的。
《茶疏》中说:“茶宜常饮,不宜多饮。”从养生角度来说,一天饮3次茶最好,多饮伤身体。瑜珈也是一样的道理,适合长期练习,但不适合每天多练。
每天日出而起开始晨练,给新的一天充电。只要你早晨真正练好了,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再练习了。如果你感觉不够,只能说明你晨练的不够充分与专注。
瑜珈真正练的是心,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就像印度哲学教导的四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瑜珈体式应该按照我们的本能:
少些表演,多些本色;
少些模仿,多些自然;
少些较真,多些认真;
少些纠结,多些淡定;
少些忧愁,多些优雅……
我们的人生亦如是。
在练习瑜珈的过程中,
你纠结,是因为自己不够智慧;
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
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
你退步,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奋;
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如果你的面前是阴影,那你的背后肯定有阳光;如果你现在的瑜珈遇到瓶颈,那你未来的瑜珈肯定会空间无限。
瑜珈体式的练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的体态。体式是瞬间的体态,体态是凝固的体式。在坐卧行走中保持瑜珈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瑜珈有非常多的练习方式,不同的练习方式就形成了所谓的不同流派。各流派没有什么谁好谁差之分,就像森林里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树,而每颗树却有相同的目标——向光的方向生长。
各种流派的不同练习方法都是打开我们的智慧和潜能让我们进入喜悦平和的状态。
傅雷先生说:“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在瑜珈修行的道路上,是否也有这种“魔障”?当我们在瑜珈的旅途中一再纠结体式的时候,是否已经忘记出发时瑜珈的目的——宁静。
瑜珈里各门各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所长。我们很难把艾杨格和阿斯汤珈真正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中医和西医、国画和油画、儒家和天主教很难结合在一起一样。
中医讲的是整体,西医是局部;
国画讲的是意境,油画是写实;
儒家讲的是人伦,天主教是上帝;
艾杨格讲个体精准,阿斯汤伽是整体串联。
在国内的瑜珈圈,经常会遇到偏激的人,喜欢较真的人。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练瑜伽会让人这样?后来想到原来瑜伽里有个“极限的边缘”说法害人不浅。正是抱着“极限的边缘”的理念让人偏执。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往edge 上推,edge就是边缘、巅峰、极限,搞艺术的大都偏执狂。瑜珈人莫作偏执狂!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过:每一次剃须都是一门哲学。108遍拜日式这种看似机械的运动,其实也充满了哲理。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任何一种庸常的生活,如果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可以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从而生长出智慧之花。
瑜珈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是一种中庸之道,是一种度的把握。既不要太好强而变成功利,也不要太随遇而安而不思进取。有道是:功利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
学瑜珈就像是学外语,单个体式是单词,几个动作组合是短语,一个套路是句子。学外语不能只背单词,不记短语和句子,练习瑜珈也不能只练单个体式,不练组合和套路。
在阴瑜珈体式保持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疼痛。对待疼痛,我们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身体上的疼痛就像生活中的痛苦,终究会化作营养。
在瑜珈中,体式是冥想的基础。在体式中,站姿是坐姿的基础,坐姿是前屈的基础,前屈是扭转的基础,扭转是后弯的基础,后弯是倒立的基础。在冥想中,专注(Dharana)是禅定(Dhyana)的基础,禅定是三摩地(Samadhi)的基础。
不需要把一个瑜珈体式的一切都弄清楚后,再去做。目的可求完美,举手投足之际则无须周全。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每一个答案都包含更多疑问。过程永远比目的重要。当然,目的不可没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不断的完善。而体式的完善,唯可于习练的过程中求得。
不要去与体式较真。一味的较真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瑜伽初衷。而较真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大多数瑜珈人都在努力寻求完美的瑜珈体式,但是不完美才是人的本性,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承认不完美,我们就能找回真实的自我。体式虽不完美,但内心却很完整。承认体式的不完美,心灵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