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奋斗的岁月是你一生的精华。
——弗洛伊德
这一路,有着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担心与焦虑,内心也会充满对考试的紧张与不安。高考在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关键的时期,拼的不只是知识积累,更是良好的心态!
高考季有不少学生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被情绪所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知识点提取慢,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肠胃总是不好,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有什么问题。万一高考的时候,我也总想去厕所,该怎么办?”
“一上英语课就很烦,听不进去,就想冲出教室,感觉自己现在是越爱越害怕英语。单词怎么也记不住,明明应该很熟悉的单词一到考试就想不起来。一做英语试卷就头脑空白,不想做,有时候感觉不管怎么努力也考不好,还不如不做了......眼看就要高考了,我可怎么办呢?”
“我最近老是胡思乱想,越是控制自己不要乱想,越是控制不住。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状态不好,这次三模也没考好,我很着急,怎么改善现在的情况?”
......
以上案例来源于文献
研究表明,国内29%~42%的高中生具有焦虑情绪,比例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学生的焦虑情绪存在时期性,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问题更为明显。考前焦虑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研究发现考前焦虑不但严重影响考生的成绩,而且对考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多种研究表明,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有内在的个人认知因素和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个人认知因素起主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早于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贝克(A.T.Beck)曾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焦灼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认知循环模型。学习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会激活内在的核心信念,如:我很无能、无价值等。在核心信念的触发下,只要提到高考或学习,头脑中会出现自动化思维,如:最近状态这么差,高考肯定考不好;考不好,一切都完了等。紧随其后的,可能是情绪烦躁、担心、害怕,甚至出现心跳加速、胸闷等明显的生理症状。情绪问题继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等问题,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认知和行为系统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毫无疑问地引起另一个部分的改变。据此理论,可以从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方面工作,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循环。
重构认知,改变其非理性的自动思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三栏表、五栏表)。
情绪方面,通过例外问题、应对问题、回顾成功经验等,重新唤起来访者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原有的刺激情景建立一个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行为方面,通过行为实验、追踪问句、刻度问句等,积极引导来访者将咨询过程所得持续运用到平时的行为和生活中,激发来访做出小步的尝试与改变,以强化来访者的执行力和落实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咨询方案。
一般情况下,考前焦虑的学生,经过6~8次的咨询,焦虑情绪会明显减轻,对未来和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更加积极乐观,在整个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情绪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