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不在身边,或没有及时回复,我就非常焦虑,甚至没办法工作学习......见面之后一旦分开就很容易有较大的情绪波动”
“一个人来外地读书,我在被窝里哭了很久,特别想回家,特别想吃家里的饭”
“孩子去外省上大学后,就没有一天晚上可以安稳睡觉,甚至吃不下饭,直到生了一场大病,她回来看我......”
上面的这些情况,可能说的是你,也可能是身边的人。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不愿意离家去上幼儿园,但分离焦虑并不是小孩子的专属。数据表明,6.6%的成年人会出现一次分离焦虑,其中77.5%的人报告首次体会到分离焦虑是在成年后。
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分离焦虑就是在与重要他人(家人/恋人/朋友)或者熟悉的环境面对分离时,感受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的表现,常常在分离前就开始出现。
tip:分离对象也可以是宠物、物件
这种恐惧起源于早年与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个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反复且过度的痛苦,持续性地过度担心会失去依恋对象,尤其是恋爱会让人变回孩子,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体会到这种感觉。
什么是【依恋】呢?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如果妈妈能及时稳定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能与妈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我们哇哇大哭,妈妈却不能在场安抚我们,我们就无法真正信任和依赖妈妈;逐渐地,我们就会将“与妈妈的分离”和“身心的不适”联系起来,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一直延续至成年,就会比那些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如果伴侣关系中,一方是焦虑型依恋,一方是回避型依恋,则会强化分离焦虑,因为他们在关系中的需求往往相互冲突。
分离焦虑可能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但是要达到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至少持续4周(青少年儿童),成年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那在其愈发严重之前可以做些什么呢?
觉知并记录
当分离焦虑出现时,察觉并识别出这种情绪,承认它的存在,不要刻意地压抑,也不刻意地放大、肆意宣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念和感受记录下来。
调节认知
很多人会在分离的时候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非常没有安全感,但其实“分离”≠“抛弃”,当你将分离看作是为了更好地相逢,会不会有所缓解焦虑情绪呢?
思考解决措施
缓解焦虑的最佳解决办法是“具体化”,比如商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分离期间是否视频/语音及频率,练习独处或者培养兴趣、策划朋友聚会等等。切忌将希望都寄托于对方不离开哦~
如果以上的方法对你的帮助有限,建议预约心理咨询,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最终的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柳笛心理
与你同行 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