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菲教口音纠结问题,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菲律宾官方语言是英语,菲教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口音所以不算主流。菲教中有菲欧,菲美混血儿口音很好,也有少部分老师通过自身努力练习改变口音。但是市面上的大多数菲律宾老师,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口音。我们筛选的口语陪练老师都是必须有多年线上课经验的,对于口音也是有所要求。有能力,会拓展,负责任的才会留下。多数家长的需求是能够长期稳定上课,魔法星球组织近三年,多数陪练老师都是近乎全满的课表,一直都是重视口碑,佛系发展。
我们非常能理解家长们对于口音的纠结。但其实每个人对于老师的口音敏感度会略有不同,不同的家长面对同一个老师,有的觉得口音不错,有的觉得有口音,只有试课时候才更直观一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老师就好。
孩子们在学校每天一节或者两节45分钟的英语课,也是有中国口音的(甚至融合当地方言的口音)。但是学习英语肯定不能只单一输入,平时音频磨耳朵,动画,app打卡等也都是非常重要输入渠道。只要菲教老师的口音不是很重,其实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印度人,法国人,意大利,西班牙人说英语也都是有口音的,但是语言最终目的是张口用来交流的,美国大公司的电话客服多数都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在中国,普通话也有无数口音。但是河南人浙江人福建人台湾人四川人说普通话都是也可以顺畅交流的,或许要以播音腔为目标去学习才可能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吧。
可以再设想一下,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外国人用蹩脚的中文问路,你内心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外国人口音好差,还是用最简单的语言直接帮助这个外国人找到目的地?后续的沟通中你会愿意多用中文和他沟通,还是心里一直在意这位外国人的口音问题呢?是不是突然感觉似乎在日常沟通里口音其实不是评判标准。社交平台上有很多说中文的外国博主,不知道大家在看他们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的中文口音差的问题呢。为什么欧洲人,印度人,新加坡人不去学美国口音,英国口音呢?我认为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欧美外教的一对一价格在85-200一节(25或30分钟)而一周五节的菲教也不过百元,还是一对一,性价比不言而喻。上课成本低的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状态预期不会过高,偶尔孩子上课状态不好,遇到放飞的情况,家长心态也不会崩,依然可以母慈子孝。如果150元一节,又只有25分钟,孩子上课状态一旦不好,家长或多或少心里会难受。如果再因此和孩子起冲突,只会影响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任何学习,都一定注意引导孩子的内驱力,兴趣一定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认为学英语没有压力的时候,输入效果不会差。
友情提醒:课前请尽量保持孩子情绪稳定,孩子状态不好不要勉强,及时取消或转课。上课期间,请不要家长在旁边不停纠正,更不可以凶孩子,这种行为会非常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课中尽量保持围观的状态,孩子需要帮助时候再去帮。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请留孩子一个人上课。感觉好,才会学的好。
以下内容转自一位微博博主:
说实话,我没看过董宇辉老师的直播,刚刚特意去找直播回放,刷到一段他讲怎么克服自己“因为英语口音太重而自卑到不敢开口”的经历,受到了很大启发:
“本身英语的本土就有很多种不同地区的口音,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为什么偏偏要求非母语的我们,必须要有伦敦腔?”
那些发音很好听的人,没有丰富的内核,说不了两句话就倒不出东西来了,有什么用?怎么去做沟通?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量去输入、去阅读、去练习,能丰富好内核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花费大量心力去搞什么伦敦腔。
任何语言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听起来够不够美,够不够地道,够不够高级。而是能不能做到沟通顺畅,表达清晰,普通话也是如此,咱们身边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妨碍沟通和生活呀。
因为克服了这个最大的心理障碍,董宇辉老师用着不标准不太美不“伦敦”的英语口音,先后做了17次外国朋友的导游,因为有丰厚的英语作品阅读量和词汇量,再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他的导游路非常顺利,口语水平一路飙升,外国朋友都很喜欢他,最后甚至还在央视来了一场全英文的访谈。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王阳明心学”里的一句话:困境即是心境,所谓困境其实都是你的心在造境。
以下内容转至《儿童英语启蒙》施乐瑶著
标准英音是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说RP的有BBC的新闻播报员、卡梅隆那样的政治人物,或者上过私立学校、老牌大学的,约占英国全国人口的3%。余97%的英国人说的都是带口音的英语。英国至少有十几种方言。
美语发音也有“正宗”流派,有GA的说法,即General American,意思是“通用美式英语”。这个概念是在1930年由美国语言学家John Samuel Kenyon提出的,泛指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英语发音。1984年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不使用GA。美国是个移民人数众多的国家,可以想见说美语带口音的人一定不会少。
口音是语言的呈现方式,语言交流重要的还是内容。很多业界“大牛”,口音古怪,听者还是一样洗耳恭听。英国的大学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机构,有30%~50%的老师都不是英国人,他们说英语也多多少少带一点地方口音,但不影响他们传道、授业、做研究,拿诺贝尔奖。再者,不要有口音歧视,比如有时我们会嘲笑印度人说英语,但人家的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语言是环境的产物。印度人说英语有印度腔,但一样在硅谷当经理人。第三,口音也有过时之说,女王为了显得亲民,都要调整她尊贵的“女王英语”呢。有教养的英国人不会嘲笑别人的口音,英语已经是一个世界语言,中国人说的英语也是世界英语的一部分。
我和教学术英语的同事交流时,他说来自中国的学生口语能力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过于担心自己的口音或担心犯错不愿意说;一旦被要求在课堂上发言时,就磕磕巴巴,错误频出。而欧洲来的学生虽然也有法国、德国或西班牙的口音,在流利度和准确度上,平均水平要比中国学生高。而且因为他们不断在课堂上发言,增加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说,不要把“担心口音不纯正”变为提升口语能力的“拦路虎”。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层次,不是口音能挡得住的。不要因为担心口音不标准而忘了语言最基本也最强大的功能。
口音是可以不断进步的,而使用是最好的方法。
大家对孩子学英语的结果有不同的期望非常正常。如果可以的话,能搭配的欧美老师肯定也很好。启蒙路上,各有选择。有兴趣,能坚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