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服饰,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物。在古代,人们用服饰来遮羞御寒,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服饰的款式和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早在西周时期,古人们就已经非常重视服饰的修饰搭配,一句“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形象地表达了服饰的功能。
说到中国古代服饰,很多人首先想到汉服,想到唐朝服饰。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唐朝女性服饰,今天我们不说唐朝,而是来聊聊明朝服饰。
唐朝女性服饰如何“独领风骚”?走进唐朝,戏说唐朝女性服饰之美
服饰,一个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饰物,其实,早在古代,它的功能远远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仅是用来保暖御寒,修饰美化而已。在古代,服饰和周代的礼器功能相类似,都曾被用作强化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服饰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冠服制度上。
为了区分上下尊卑,服饰礼仪应运而生,从周朝时期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趋于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明朝冠服制度下的服饰有哪些呢?
按等级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 1)皇帝服饰
我们都知道,龙袍是皇帝独有的服饰,其他人若是乱穿,那可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坐稳龙椅后,便恢复了先朝传统的礼服和礼冠以及十二章(注:十二章,我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以此来凸显统治者的地位和威严。
十二章实际指十二种图案,它最早起源于舜帝时期。到了周朝,《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到了秦朝之后,章纹制度被废除,而在往后的朝代中,又曾被恢复。
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均九章。
皇帝所穿的袍服,领呈盘状,其袍服的后背以及胸前等多处均带有团龙纹等修饰,外衣还绣有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包括哪些?见下图:
有什么含义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龙”,神秘之物,取其变幻之意;“火”,含义很明显,光明的意思,取其明亮之意。简单地说,可以把十二章纹理解为:把一些我们认为是美好的、有代表性的大自然之物饰在衣物上,以祈求美好,彰显高贵。
- 2)行政官员服饰
对不同等级,不同官衔的官员,其服饰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重点表现在衣服的纹饰、尺寸、色彩等方面。文武百官上朝时需要穿袍服,其基本的款式为“右衽盘领”(右衽:指右侧在下),袖宽三尺,而袍的长度又依文官和武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武官的袍服长度相对于文官要短一些,主要是为了方便行动。
看一个官员的公服,通过看其公服所饰的花纹、色彩以及佩戴的腰带,大体可知其官衔的大小。另外,通过饰纹,大体也可知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公服上一般纹的是鸟类动物,如孔雀、仙鹤等灵气的动物,而文官公服上一般纹的是兽类动物,如熊、豹等凶猛的动物。
- 3)平民百姓的服饰
《明史·舆服制》:“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为四方平定巾,杂色盘衣领,不许用黄”。洪武十四年规定:“农衣绌、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绌、纱。”
“庶人”,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群臣百官来说,小老百姓的穿衣风要朴素很多,且条件限制也比较多。
不过,和商人相比,农民的政治地位显然要高一些,这主要是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穿戴上没有太多选择,主要以麻棉布衣为主。而商人的政治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一些,但是因为其经济条件状况比较好,为此其穿着相对较好。
二、明代服饰的演变
- 1)明朝初年
明朝建立初年,为了维护统治,区别社会等级,统治者尤为重视冠服制度,皇帝特意下令恢复“汉官威仪”,群臣百姓均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服饰制度来穿衣。
皇帝规定:“绅百姓都在头顶束发。朝廷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袍,腰束带,脚着黑靴。士子百姓的装束是戴四带巾(后改名四方平定巾),穿杂色盘领衣,禁止用黄、玄二色。教坊司乐工戴青色顶巾,士庶妻子首饰允许用银或镀金,穿着的衣服为浅色团衫。”
当然,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一服饰制度在洪武三年、二十二年等多个年间曾多次被修改、完善。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中,对朝廷官员及亲属等服饰穿衣都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凡官民服色冠带房舍鞍马,贵贱各有等的”、“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
明朝初期,整体服饰风偏于简朴。
《新昌县志》记载:“成化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衣靴鞋,极俭素。”
当时的群众百姓,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做生意的,还是市井小民,穿着都非常简单朴素,以布袍为主。即便比较富裕的家庭,人们也不敢穿得太华丽炫耀。
- 2)明朝中晚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朝中晚期,明初的淳朴民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奢侈之风。
《温州府志》道,“旧时男女俱尚布衣,今富家子弟多以服饰炫耀,逮舆隶亦穿绸缎,侈靡甚矣。”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着装服饰已经不再仅是简单的粗麻布衣,有钱人勇敢地穿出了自己的服饰风格,绫罗绸缎不再是压箱底的衣物。
当时的服饰奢侈之风有多盛行呢?
《明实录》记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首饰则僭宝石珠翠。下至倡优,亦皆僭侈。”
从中可知,虽然国家已经对服饰穿戴作出过三申五令的要求,但是人们还是屡屡冲破条规限制,大家穿金戴银,一身华贵,可谓极为奢华。
由此也可以看出,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观念也会逐渐改变,一些传统的固有的伦理等级制度也肯定会被打破,正所谓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
三、明代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
明朝初期,群臣百姓的穿衣风偏于朴素,其主要原因有几点:①朝代刚建立,建国前经历多次战争,已经大大内耗元气。②明朝初期,统治者对百姓服饰穿戴有明令要求。③朝代建立之初,各行各业都没有发展起来,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低。
明朝中晚期,服饰由淳朴风向奢靡风转变,其主要原因有几点:①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水平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②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的转变,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③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进一步萌芽与发展,纺织业生产技术提高,丝绸生产逐渐商品化。
四、明代服饰的艺术文化影响
明朝时期虽然没有唐朝那样的“盛世”气魄,但是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并不弱于唐朝,这种文化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戏曲、诗文、小说、绘画、书法等方面,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
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坐上皇位,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同时还对服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吸收借鉴元代服饰的基础上发展出曳撒、兵笠等极富特色的服饰。
【注:“曳撒”,本意指蒙古袍,明朝早期内廷侍卫的主要着装服饰,之后,到了明朝中晚期,其服饰的使用范围被逐渐扩大,款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于汉服。】
这样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传统汉民族服饰的地位,而到了中晚期后,明朝服饰变得更为多样化,更为时尚和潮流,这更是大大推动了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明朝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民主意识,敢于反抗的思想觉醒,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文化潮流趋向。在如此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环境背景下,明朝服饰冲破了等级伦理体制的束缚,以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款式多样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博大的服饰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明朝服饰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反映明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当时明朝的整个社会风貌。明朝初期,虽然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服饰礼仪制度来维护统治,来打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家园,但是显然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服饰制度并不得人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套繁杂的服饰制度最终被一步步摧毁。整体来说,明朝服饰的发展历程带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不仅指向封建等级制度,还指向整个社会大环境。不过,不管如何,明朝服饰是丰富多样化的,是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的,明朝服饰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