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的你,还在读书吗?
我曾见过很多人抱怨,读书变成了一件越来越没那么容易的事: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今天,各种即时满足的内容消费塞满了每个人的眼帘,沉浸式阅读也变得尤为困难。但我坚信,在浮躁的信息流影响下,现代人的生活仍然迫切需要传统阅读的点缀。
尤其是最近一段关于阅读的短片,让忙碌的我们静下心思考:我们不该,也不能,在生活中丢掉读书这件事。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视频中的这句话,显得更加温柔乐观:“读书的人,有梦可做”。
这“梦”,大约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本书告诉我们的信念、故事、幻想、哲思,此为“书中之梦”;
掩卷之后,脑中萌生而成的我们自己的感动与体悟,此为“阅读之梦”;
完成一次次阅读之后,带着更加优秀的自己去实现梦想,此为“圆梦之梦”。
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读书无用论”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悄悄在舆论思潮中探出头来。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各种效率提升的今天,读书依然是一个人最容易达成的富足与自由。
02
很多爱读书之人,都曾被问或者自问过一个“经典”问题: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当然,相比这个有些功利的说法,我们往往更愿意回答另一个类似问题:读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提升能力和素养。古人虽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假如你真的奔着功成名就去读书,又很可能会大失所望——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本书,能保证带你登上人生巅峰。书本赐予读者的,更像是“授人以渔”的韬略智慧。国内外许多调查都曾指出,阅读量与收入之间的确存在关联,收入越高的“成功人士”,越倾向于热爱阅读。
改善气质与外貌。我国网友早就总结出了“人丑就该多读书”的七字箴言,读书,很可能是最自然、安全、无副作用的“整容刀”。三毛在《送你一匹马》里也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拥抱孤独的灵魂。在网络段子、短视频充斥的今天,太多人都开始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不安:看了一天手机却更觉虚度光阴,身处拥挤人流却更感内心孤独。相信我,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而非随意浏览手机上的碎片信息、热点文章)就是抚慰孤独、远离焦虑的最佳方式。
每天见面的同事同学不会和你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但书本里的人会对你毫无保留;即使是恋人、家人之间也未必能吐露心声,但书本里的人会向你剖白一切;无论是你的自卑、迷茫、孤独,还是热情、好奇、梦想……一切都可以在书中得到理解与宽慰,鼓励与回答。
假如你曾仔细留心周遭,就会发现那些爱读书的人,往往拥有一种相似的气质与气场:他们、她们的高矮胖瘦各异,但脸上都总是带着一种从容与好奇,少见慌张与惶恐。
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曾是无视他人目光、自在徜徉书海的“奇人”: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开始阅读,仿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指尖仙境,随时可以与喧嚣隔绝开来。
当你读书久了,你便会慢慢发现:阅读已经润物无声般,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让你逃离“996”,不懈描画诗与远方;它让你无惧惊与忧,对未来充满美好想象。
读书的人,有梦可做。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能够享有手不释卷的乐趣,可真是莫大的幸运啊。
03
其实我们都明白。
读书纵有千般好,在当今时代,成为一个扎进书里的书虫,的确有些困难。网络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却也将我们每个人都推得离喧嚣和繁忙更近了一点。想要装一本喜欢的书抽空看看,无奈包包太沉还要赶地铁上下班;想要把喜欢的大部头全都买回家,可是出租屋书架太小根本放不下……
好在托现代科技的福,我们已经能用最便携、最轻快的方式享受阅读本身。无论你身在地铁上、公园里、候机室、沙发怀抱中……皆可随身携带一本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轻薄的身体里,却容得下万卷书籍。哪怕身处人群中央,也能一键扎进书本里,做个清甜有趣的好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Kindle针对“读书的人有梦可做”主题开始进行发声,5月1日,Kindle又在官方平台发起了“寻找阅读追梦者”的活动,向粉丝征集阅读照片——其中不少读者照片,就出现在了前文提到的那段“读书的人,有梦可做”短视频中。
现代社会,阅读依然是最温柔的避风港。而停靠在这里,不需要太多时间或太多金钱,需要的,只有一颗想要阅读的心。当你打开一本书,将被同时打开的,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