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赢在最初,爸爸妈妈从幼儿园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特长班,希望孩子长大后多才多艺,自信大方,然而学了没多久孩子就说不感兴趣,让家长的努力变得失去意义。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孩子不感兴趣怎么办?
“听从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
“我家孩子只对电子游戏、漫画书、泡沫剧感兴趣......”
“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这是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过的话。
对此,很多人不敢苟同,认为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无法接受牺牲孩子童年幸福的教育方式。
也有人认为不能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对孩子放任,不想学就放弃,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那么当孩子说“我没兴趣了”想放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1
孩子,不要让你的人生止步于兴趣
外甥3岁时,表妹就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试图从不断尝试中,找出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然而,每个兴趣班外甥都不能长久,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要换另一个。
就这样表妹跟着外甥的兴趣换来换去,3年换了6个兴趣班,却没有找到一个孩子真正感兴趣的。
这令表妹很发愁,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呢?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开始学钢琴,7岁时获得“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8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
他太太觉得女儿在钢琴上有天赋,想培养成钢琴家,于是大幅增加了孩子的练琴时间。
可没想到孩子的学琴热情骤降,对俞敏洪说:“老爸,我不学了,我对钢琴没有兴趣了。”
听了女儿的话,俞敏洪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一周后,他带女儿去听场音乐会。
音乐会过后,俞敏洪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女儿描绘了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突然放弃的可惜。
听完父亲的话后,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去练琴。
之后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获得很多知名奖项。
罗宾夏玛在《死时你为谁哭泣》中写道:
不是因为某件事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2
不要让多年后的自己后悔
任何学习过程都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
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体会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更别谈大的成就了。
去年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节目的一个场景,感触颇深。
当时,小提琴家吕思清做客《向往的生活》,为了欢迎他的到来,刘宪华和吕思清合奏了一曲。
演奏完后,Angelababy私下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的?”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我想,这句话潜在意思是,为什么父母当年没有培养自己一项兴趣爱好,以至于长大后没有一个拿出手的技能。
曾看过一则微博:
00后暑假兼职4天被炒2次:挣钱不容易,后悔没好好学习。
一位00后小姑娘放暑假在青岛一家商场内做兼职。
这已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了,之前的两个工作一共干了四天,“领导说我不适合”。
她说,自己现在17岁就有生活压力了,出来挣钱很不容易,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
长大后让我们后悔的,往往不是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
孩子,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了就只能给别人点赞。
3
感兴趣或许是个伪命题
原新东方名师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中写道:
兴趣,是最大的谎言,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一件事从不了解、了解、试做、经验、倡导五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取得了恰当的小的成就。
小的成功,才能推动行为向下一阶段改变,所谓的兴趣来源于此。
大火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Geeta起初不愿意学摔跤,后来取得成绩了,才有了兴趣,最后甚至变成了自己的梦想。
对于摔跤,女儿们一直很排斥,她们受不了爸爸的魔鬼训练,也羡慕其他女孩子能打扮、跳舞。
Geeta对着新娘朋友哭诉:“上帝从没给其他孩子这样的爸爸。”
可当爸爸第一次带Geeta去参加摔跤比赛,她虽没有赢得第一,但是拿了个“特别奖”。
这一场比赛,让她尝试到了比赛获奖所带来的荣誉和尊重。
从那时她开始喜欢这项运动了,她主动询问爸爸:“下次比赛什么时候?”
过去两个女儿总因为练摔跤而被同学嘲笑“像个男人一样”,这种嘲笑让她们低着头走路,一度很自卑。
但自从获得摔跤奖励之后,过去那些嘲笑Geeta的同学成了她的粉丝。
被选进国家队之后,Geeta得到学校通报表彰,被校领导称为“我们城市的骄傲”。
这种逆袭感,让她从被逼着学到自己主动为之付出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马哈维亚父亲不容置疑的坚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奖赏回路”。
如果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立刻就能获得好的反馈,大脑会鼓励我们重复这一行为,反之则要求我们放弃。
所以,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一件事孩子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好玩,产生了想学的念头,可经过反复训练后,新鲜感消失了。
这时候如果孩子做好了,有了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就有兴趣了。
相反,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直做不好,让困难打击了信心,那么就可能失去对它的兴趣。
所以说,感兴趣有时候只是一个伪命题。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没有孩子天生喜欢学习。
做好了就有了兴趣,因为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尝试的话会永远沉迷于低付出,即时获得短暂成就感的影视剧、电子游戏。
他们为什么沉迷于此?
因为不需要费功夫就可以获得快乐和虚拟成就感,女孩子想象自己是万人追捧的女主角,男孩子想象自己是拯救世界打怪兽的超级英雄......
说到底,还是快感,虚拟的成就感。虚拟的成就感像毒药,落幕后还要面对镜子中真实的自己,成年人的抑郁多源于此,孩子们则还在可以改变这一切的最好阶段。
高尚、长久而真实的成就感的兴趣需要长线付出,这之中会产生困难,进而导致怀疑,不要立刻退缩,再努力一把试试。
孩子自己无法辨别是真不感兴趣还是挫败感,家长就要鼓励他们,如果做好后依旧没有兴趣,那我们就可以及时止损,尝试下一个了。
家长要有信心和孩子一起度过枯燥的学习过程,不能说放弃就放弃,毕竟学习这件事,回报周期都是比较长的,不要让一句“不感兴趣”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